一.中心分析法
它是指从材料本身蕴含的中心思想加以分析,确定立意,这种方法多用于讲述事实或故事的材料。
材料1 冬天,我劝爷爷砍掉那棵枯枝的无花果,爷爷说:“也许它正在养精蓄锐呢。孩子,冬天不要砍树。”第二年春天,这棵树抽出了新枝,又枝繁叶茂了。
分析:当有用的事物处于困境时,还要轻易否定或放弃。
二.因果推求法
对具有因果关系的材料,可以立足于材料所叙述的“果”去追溯“因”,也可以立足于材料所叙述的“因”去推求“果”,在追求因果的过程中确定立意。
材料2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一会儿,风停了,鸟仍然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进了下面的河里。
分析: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
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
只有自身具有能力方能实现理想。
三.角度分析法
当材料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诸多人、事、物关系的时候,可写的角度似乎很多,可事实上材料隐含的意思、最佳的角度只有一个。应立求排除似是而非、关联不强的角度,找到最准确,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意。
材料3 一群猴子之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抬头仰望可见的刀劈似的悬崖上一片果林结满了甜果,只是悬崖陡峭,无猴敢上山摘果。有一天,这群猴子决定上山摘果,上山的途中许多猴子摔落悬崖,这群猴子之中的幸存者终于攀上了崖顶,它们摘下山果,果子是苦的。
分析:失败的价值。
四.类比分析法
当材料是动植物界寓言故事时,可类比人类社会现象加以类比分析。
材料4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进烫手的水锅里,青蛙立即跳出锅外。第二次把同一只青蛙再次放入温水里,青蛙立即在水中游泳玩耍,这时,实验人员在锅下添柴加温,等到青蛙感到灼热难熬想跳出锅外时已是无能为力了。
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5 挪威人捕沙丁鱼,运到销售点多已死亡,而活鱼比死鱼价高出许多。有一次,一渔民在鱼槽里扔进了一条鲶鱼,鲶鱼四处乱游,挑起摩擦,沙丁鱼由于紧张也不断游动,也由此得以存活。
分析:竞争促进生存。
五.关系分析法
当材料明显的涉及到两个话题或事物、要素间的关系时,理清两者间的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相反关系,或是辩证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或是限制关系,或是其它逻辑关系,应在理清两者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立意。
材料6 南非草原上,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烈焰形成火圈,向草丛**一个小小丘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被熊熊烈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眼看蚁群就要葬身火海。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形成蚁球,冲出火海,冲入小河,外层蚂蚁都被烧死,而绝大多数蚂蚁都绝处逢生。
分析:牺牲局部,保存整体。
六.关键词句注意法
有的材料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或句子,指向鲜明。在审析材料时,注意并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材料7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走完了63岁的一生,在距离数学皇冠上那颗明星只有一步之遥处停下了脚步。他留下了“陈氏定理”他也为人们解开了一个怎样实现生命价值的方程式。奋争的人们啊,善待自己吧!
分析:只有善待自己,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 比较下面四篇作文,思考 文章的观点与材料吻合吗? 无私奉献的魅力 在生活中,似乎拥有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而许多人却变得自私自利,那是否意味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用呢?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光辉灿烂。 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必然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赞扬。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将军 郑成功,他在收复台湾...
执笔 刘玉平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适用年级 高二 授课类型 新课 使用时间 第二 周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学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圈定问题,有备而来 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一 什么是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 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 材料作文主...
高考作文已经确立了 开放 灵活 包容 多元 的评价原则,把 思想 真实 朴实 创新 规范 作为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准。写作文时能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理性的思考,就是有 思想 。议论性文章要有思想,需要正确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 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 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