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 写作指导 > 中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中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编辑:阿文时间:2020-12-15 11:37:13

一、半命题作文补题的常见类型

1、点示范围的补题

如《在的日子里》,这里可以补写“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或“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

2、突现材料式补题

如文题“我

迷”,填充后的文题可为“我这个象棋迷”、“我这个足球迷”、“我这个电脑迷”、“我这个数学迷”、“我这个航模迷”等。作者必须通过写“象棋”、“足球”、“电脑”、“数学”、“航模”来表现自己的“迷”,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3、立意角度式补题。

如文题“我生活在

”,完成题目后可写为“我生活在春天里”、“我生活在关爱之中”、“我生活在向往之中”等等,这“春天”、这“关爱”、这“向往”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4、综合因素式补题

如文题“

真”,可变为“欢乐‘五一’真令人难忘”,作者可选用“五一”长假中的生活片断来表现那种令人难忘的愉快。

二、半命题作文补题方法

1、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⑴要认真读题。要看题中有没有举例性提示、语言说明性提示以及限制性的要求,如果有,有的则要进行理解,有的可视作参考(如xx等),有的则必须遵从(如xx)。

⑵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

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

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

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

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如《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

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2、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如《在面前》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命题者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

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3、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如《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⑴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⑵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⑶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

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

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4、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如《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

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5、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如《我生活在

之中》,⑴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⑵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⑶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⑷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又如《的滋味》,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

《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6、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⑴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如《我第一次

》,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入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⑵对填充后的题目要从语意、语法、语感的角度进行检查,做到简洁、明确、生动、通顺。尽量避免很长的题目、表意不明的题目和填充后配搭有误的题目。题目填好后要回过头来与要求对照。

三、【新题导练】

1.、文题:我渴望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记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

提示:文题中的“渴望”表示急切地盼望,所以“渴望”的内容肯定是积极的、尚未实现的愿望。如渴望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友谊、平等、成功、得到尊重,甚至渴望父母不再争吵、有个宁静的小天地等。

选取熟悉的、写起来有把握的来写。

2、文题:______引起的回忆

要求;先补充题目,使之完整,然后写成记叙文。

提示:能够“引起的”情况许多,比如一支钢笔、一张**、一个日记本、一本书、一次活动以及一次表扬、批评、挫折等。可选择自己熟悉的补充文题,写起来也能顺手。

既是“回忆”,自然要采用倒叙法,既是“引起的”,则这个事物或事件必须是和回忆的人和事有关系。如果“回忆”是某个人,就应选择一两件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事来写,如果“回忆”的是事,就要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并表现出一个中心(或贬或褒,或抑或扬,要态度鲜明).

3、文题:他真_______

要求:先补充完整题目,写成记叙文。题目中的“他”不能是报纸、杂志公开宣传的人物。

提示:题目是个省去了判断词的判断句,“他”是判断的对象,副词“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判断的内容受副词“真”的修饰,一般为形容词或动词性质的词或短语。从

语境上看,所判断的内容在色彩上并不固定——可褒、可贬、可中性。据此可补写如下容:怪、逗、棒、善良、刚强、大方、能吃苦、是个热心肠、小心眼等。

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即可构思成文了。

4、文题:我为此而_________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

提示: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是陈述“我”怎么样的,而“我怎么样”又是“为此”而产生的。因此,补充的内容可以是“自豪”、“骄傲”、“快乐”、“伤心”、“内疚”等。

写作该文要把“此”所指代事件叙述完整,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议论或抒情,达到突出中心的效果。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1 审题锁材 以《我梦见了 》为例 可以从考试学习角度命题 构思,可填入 取消考试 老师哭了 学校消失了 范进参加中考 我当上了老师 等 可从社会时事角度构思,则填入 雷锋复活 妈妈下岗 参加百年国庆大典 海陕两岸架起了彩虹桥 等 可从奇趣科幻角度构思,则可填入 我进行了基因重组 乘坐飞船 奇遇外星...

半命题作文《走近》写作指导

附 课堂佳作 走近妈妈的心房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冯宇婷 盛夏刚过,残留的余热还凝聚在空气中,似在等待着什么,久久不愿散去。我坐在书桌前处理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心中烦闷不已。窗外几只小鸟时不时的欢叫着,叽叽喳喳的声音传入耳中,不觉地感到口干舌燥。 妈,帮我倒杯水。 我依旧死盯着作业喊道。 妈 我又喊了...

中考半命题作文构思指导

一 补提定重点 中心 。内容上 通过补题可以确定中心,比如《那一刻,我懂得了珍惜》,文章的中心就应该是落在 珍惜 上 通过补题可以确定描述的重点,比如《那一刻,我笑了》或《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文章就要重点描写笑或流泪的场景 形式上 补上词语或短语后,使题目这个句子或短语符合语法 比如《回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