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我听了三年级余老师执教的一堂以活动为内容的作文指导课。余老师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喜羊羊”为对象,组织学生做“给喜羊羊贴鼻子”的游戏。
她把整堂课大致设计成三个版块:
一是游戏体验版块;
二是指导写话版块;
三是交流反馈版块。
三个版块思路清晰。第一版块,学生连续玩了三次游戏。第一次游戏结果是贴鼻子失败,第二次游戏结果是贴鼻子成功,第三次又是失败。
在学生三次游戏中,教师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醒学生关注游戏活动中游戏者的感觉,努力引导学生说出几次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并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词语,如“一片漆黑”、“小心翼翼”、“晕头转向”、“激动兴奋”等。第二版块,学生开始写话前,余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词语,然后让孩子安静地写作,写其中一个学生的游戏片段。第三版块,师生交流反馈,再做指导。
应该说这堂课有三点很成功,一是选材成功。同样是贴鼻子,余老师选择了给“喜羊羊”贴鼻子。《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之一。
内容上与学生靠近了,为游戏平添了几分热情,同时也为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拉进了距离。二是形式选得好。游戏是学生最爱玩的活动之一,游戏后写话,写游戏过程,均为学生提供可写的空间。
三是提供可参考的词语,降低写话的难度。
但是,我仍觉得这堂作文指导课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没有把握学生的写作起点;二是没有指导学生学会从事物的某一方面来具体写。假设,学生离开这堂课,继续写活动,甚至还是游戏活动,学生仍不会写,仍然感觉无从下手。
我在2008年的省领雁工程培训时,曾听过沈大安老师的几次讲座,沈老师曾经在一次阅读教学讲座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的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起点非常重要,没有起点,又何来增长点。这是其一。
其二是许多教育名家经常告诫我们一堂课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不要理想着面面俱到,越是想面面俱到,就越是模模糊糊、不清不楚,混混沌沌。
为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我想对这堂作文课的版块重新设计,希望能和大家**。
版块一:直接游戏,练习写话;
版块二:交流反馈,找准起点;
版块三:分组观察,继续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观察游戏者的神态,一组观察游戏者的动作,一组揣度游戏者的心理,一组观察同学们的表现。)
版块四:分组反馈,积累言语;
版块五:分组写游戏片断,展示反馈。
第一、二版块中,建议老师不加任何指导,给定时间让孩子自主写,通过交流,找准学生写话的起点,为后面的“写什么”寻求生长点。第
三、四版块通过分工,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观察游戏中的几个侧重点,既节省时间,又指导学生学会从几方面观察事物把事物写具体。这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我想,如果离开这堂作文指导课,学生在完成其它类似的以“游戏或活动”为话题的写作时,或许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了。
教学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材料,在感同身受中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从人和动物和 谐相处的深层次去思考 去表达。 教学目标预设 1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有机渗透语言训练,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2 了解大自然是人类与动物的共同...
一 教学过程 画面引入,畅谈感受,明确主题 1 歌曲渲染,谈感受 2 出示 ,边看边议 3 教师总结,明确主题。 评析 课伊始,教师 《爱的奉献》用歌声渲染气氛,感情浓厚,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中。接着,教师出示 ,让学生看后谈感受,直接切入主题,教师的一句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点明中心,拉开帷幕。 读题...
设计意图 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主题是 ,第二课是《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8 9自然段写到了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的乐曲之后想象到的月光下的大海,这段景色描写与 紧密结合,语言优美,值得一学。我就想借机对学生进行写景的指导。以课文为范例,与 相结合,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在欣赏一段轻 后,把想象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