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笔者认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
这一先进理念。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教学经验使笔者深深认识到:
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和教研组的老师共事几年,在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写作的方面有了一些实战经验。最好的收益就是让学生迈过了畏惧写作的心理障碍。用可以调动的文字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叙真事,诉真情,要让文章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写作中没有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亲身的经历,要做到感动是很难的,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可以让自己写得泪流满面。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韩寒曾经这样说过,是谁教会了一个孩子说谎,是这个孩子的语文老师。我记得,我人生中的第一篇作文,是老师拿了一篇作文来让我们照着写第一次坐车的经历,1979年,我还没有真正分辨出公共汽车是什么样子的,直到三年后,我考上了桥中,老师带我们到乐山少年宫去参观,我才真正有了坐车的经历,但我的第一次作文是改了一次又一次,老师还是皱着眉头,整个小学,初中,我的作文都是老大难。
今年春节,看九岁的侄儿的写寒假作业,老师布置的题目其中有一题是《我家的一只(小)动物》,他一看,就很高兴,马上选择了做这道题,原因是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他摊开纸,提笔就写:“我家有一只小猫,一身雪白,”写下了这一句,就写不下去了,把笔头伸到口中紧咬起来,他又自言自语地说,下一句是什么呢?怎么我背不起来了呢?
这里,院子里又来了人,他外婆家那只狗从墙角猛地窜出来,像要挣脱链子一般,狂吠,那声音,在农家小院里回荡,本来就记不起来下一句子写什么的侄儿就显得更加的焦灼不安,忍不住骂那狗:“瘟气,闹啥子嘛,闹得我写作文都想不起来了。”我过去一看他的作文题目,知道我可以帮他做什么了,我带他去拿了一块肉,走到已经安静下来的狗的面前去喂,引导着他观察狗吃东西的样子,看狗的动作,提示他回想狗儿安静时候的样子,还有来了陌生人的动作。
休息了一会儿,侄儿很快就完成了《外婆家的一只狗》的文章,还写了“狗在院子里狂吠”“像一只凶猛的老虎”的句子来。然后,把写好后的文章,飞跑着拿去给家中很有威信的外婆看,非常得意。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在生活中迸发写作的灵感。除了课堂的写作之外,也要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生活即语文,用文字写生活,将生活的精彩写进学生的精彩文章中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离开了生活,再精美的文字,写出来的东西也是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就会闹出一个班有半数的学生,因为作文让父亲“被死掉”或者“被残废”的笑话来。
人是容易怀旧的动物。当看到学生被生活紧箍时,我更容易回想我的童年。 我们读小学 一 二年级时,只有三本书 语文 算术和自然。早上九点上学,下午四点多放学。 上学的路上,冬天可以玩冰块,在冰冻的稻田掀一块冰戳一个孔,用稻杆栓住,拎起上学 春天可以摘野果,在路旁摘下野果放铅笔盒,带课间餐上学。放学的路上...
读后感的写法漫谈 车辆小学 赵春艳学写读后感是小学中高段孩子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习作中,孩子们最爱犯的毛病是所读文章的内容写的太多而感受写得太少。但是读后感重在那个 感 字,文章主要得写出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许多孩子读完一篇文章后很茫然不知从哪儿下手。其实,读后感就是从所读文章中间找一个或者几个...
看见朋友的《爱与被爱的艺术》 被书名吸引 最进对 爱 的话题也想了解些 也想进一步探寻一下亲密关系 就借来先读为快 看完之后很有感觉 把我这几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及感受给总结出来 提炼出来 我自己知道自己困在 了 书中也给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如果亲密双方的都看了此书 在实际的生活中去运用 能帮到亲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