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乡下的田野,洋溢着浓浓的生机。一眼望去,交错在幢幢楼房之间的田地似乎被涂上了各种绿色的霞彩,加上灿烂的阳光普照,使人倍觉眼前一亮、神清气爽。
田野里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已凋落得差不多了,零零星星的几朵也在微风中摇摇晃晃,似乎摇摇欲坠,更增添了几分情趣。田野里的小苗木颜色酥脆,看上去像是幼嫩的婴儿,整齐地躺在田野里等待长大的一天。而卷心菜、牛心菜、甜菜等形象各异的“大个儿”,大大咧咧的,里里外外包上好几层,十分随意却浑然天成,色泽质朴而又阳光。
至于青菜、葱、生菜等农作物也充满了生机,肥肥嫩嫩的,健壮得令人啧啧赞叹。
询问外婆春夏季节的农活,她想了想说:“其实也很少,无非是除杂草、浇水等,最近嘛,还有搬棉花秧,也就这么多了。”所谓搬棉花秧,就是把原本生长在苗塘里的小苗搬到田野了去自由生长。
这时,我注意到门口有个奇怪的农具。我平时看到的农具只有凿子、钯、镰刀、铁棍、铲子等。它不大。大约半米长。上面有一个水平手柄。手柄上的两个点向下延伸,打开两个细柱,上面有一个弯曲的杆子。
经询问,我知道这是用来装棉花幼苗的碗筒。(碗:圆柱形的器皿)为了亲自试一试,我带着这个农具来到田里。田地布满了一排一排的空的圆柱,似乎是被抽走了。
我吧桶使劲压进土里,然后把它提出来。如果土埋在桶里,地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圆柱形的间隙。正当我欣喜时又发愁了,怎么把卡在这个空圆柱中的泥土“拿”出来呢?不“拿”出来克怎么搬苗?
而且还得是完整的?
还是外婆亲自出马了。我看见她挑了一块松软的地,用脚把桶压下去。我看到刚刚粘在桶里的泥土渐渐显露出来。如果这里有一棵小苗,我们可以在地里挖个洞,然后搬进去。
我已经尝试过了,但是我不能压出一个完美的圆柱体。 土壤总是稀薄地掉下来。妈妈告诉我:“还得选择土质松的地方啊!
如果土壤不疏松,就不会完整!”于是,我经过了反复多次练习之后,终于压出了一个小小的圆柱。我不禁感叹:
看似很容易的事其实也拥有大学问啊!
这次五一实践活动,既开拓了我们的知识面,还让我们进行了劳动,令我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