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8月10日,我进行了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自己和几个朋友办的美术工作室做教师,其中有5岁至14岁的小朋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艺术和设计基础课程的培训。这次实践的目的有三个:
亲身体验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学习行为的特点;测试你所学的知识是否能被社会所利用。
为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我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份记录资料,里面包括有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说话特点、性格类型推论、表现美术特长等等,这能直观地看到他们的不同之处和差异程度。但这些都只是基础工作、皮面程序,要想精确、科学地分析、结论,还必须通过测试方法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完成此步骤。
这是这种做法的一大缺陷。
每天的课程都是简单而重复的。前十天的时候,上午教小朋友美术理论知识,再进行画画训练,下午完成图作后再针对作业对其进行讲解。后十天的时候,就教他们一些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进行一些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表现出来的很不一样,同龄的之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个别差异。
虽然我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我认为在学生专业补习班的实践可以开阔我的视野和知识面。小孩子纯真无暇,其表达的是内心最为真实的东西。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些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在变化,比如认知方面: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在社会化方面: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有两个局限性:片面思维和我思思维。
首先,思维的片面性是指儿童此时的思维倾向于只关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对此,我们用两根小木棒对想朋友们作了测试。用两根长短相同的木棒,但摆放方式不同,先把两根木棒摆成平行状,第二次把木棒摆成一前一后。
结果表明,5~7岁儿童较难集中注意力,不能给出答案;7至10岁小朋友知道前一种摆法是两根木棒等长,第二次摆法,大多数这一年龄的小朋友都认为摆得往右靠一点的棒子长一点;10止14岁小朋友对前一种摆法与7至10岁小朋友表述相同,当他们被问到第二种摆法时,他们会试着把木棒移动到平行位置再作判断,不过这一现象并非占大多数,这可能与小朋友各自因素有关。但就此我可以得出结论: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相同年龄的孩子对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同。然而,这一差异是否显著,或这差异的**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