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毕节市青场镇。这个城镇资源丰富。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立足于我镇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以下产业:
煤矿、红砖厂等开始蓬勃发展,一度吸引了广东等地的人前来购买和投资。然而,这些都没有改变落后的本土企业的现实。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应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2017年冬,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及在企业的学习。
从我的角度讲,我会谈谈我家乡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问题和不成熟的意见。
二、调查过程
因个人原因及时间的安排不当,有些企业建厂的时间较早,所以倒闭的也早。而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举家搬迁了,所以调查的大多是一些原在厂职工人和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我想通过在他们的嘴里和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煤矿厂
工厂概况:煤矿产业具体是那一年开始起用的我就不得而知,因家乡人世世代代都是用那里的煤了,通过对老一代的人的打听在他的口中得知建厂是在1996年开始。我家乡的煤炭工业相当丰富,建厂时有20多名工人。
曾经因煤一度紧张引来了不少的外来人的疯狂收购。(外来人指:不是本地镇上的人)特别是有一年全国的煤价上长,一下子就子厂就火起来了,没多久就形成了企业。
调查过程:为了调查该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最终关闭的原因,我走访了该煤厂厂务办公室主任吴先生和现煤厂工人周先生。两位先生说:
“刚开始建厂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看好,但干着干着就好起来了。刚开始最差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三差五的不去工作。当时,煤只卖给家乡人烧。煤一点也不多,每个家庭都可以用不完的煤。如果煤不好卖,就要关门了。
有几**东退股了,他们谁也没有勇气继续下去。就当大半的人都退资了之后,老王(现在煤厂的懂事长)王先生就到外地去寻找外面的买家。几个月过后他回到煤厂找了朋友借了一笔钱买了一些先进的运输煤的工具,每天都能开采很多煤,,请了工人猛采煤,几个月不到就有很多买家上门买煤,刚刚开始是想买就有得买,后来变成了抢,连家乡的都开始抢购。
一开始,没钱转账的时候,大家都急着还钱。后来,钱在工厂转移时,大家都拿着钱去投资。后来因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不起眼小煤厂就成了一个煤业公司,越做越好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红红火火”。
关于乡镇企业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二)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和隆满族自治乡坐落在辽北的一个山区小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烟草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
三、四家乡镇企业:巢丝厂、地板块厂、鹿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
现在,仅有鹿场尚在且效益低下。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巢丝厂
工厂概况:1989年基于家乡的养蚕业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巢丝厂的厂办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丝厂工人袁永义老人。两位老人如是说:
“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俺们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干劲较足)干,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韩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下游大有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 “就是不告也得关,东西都卖不出去。
质量太差”
调查结果:
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养蚕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低质纺织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
(二)地板块厂
工厂概况:工厂建于1993年,建厂第二年得到日本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工厂职工逾百人,98年在达成村建分厂,产品在抚顺、吉林和南方市场很走俏,曾一度被誉为和隆乡镇企业的希望。
xx年分厂失火,厂长携款逃跑,工厂倒闭。
调查过程:8月2日,我骑车来到原地板块厂总厂,由看厂房的大爷允许,我看了一下被荒弃的厂房和设备,厂房狼藉不堪,厂长办公室也较为简陋,剩余的账本,还有《共产党员》刊物尚在,灰尘落了桌子一面,可见自从厂子倒闭后就在也没人管过。我随便和看房的大爷攀谈一下,大爷说:
“ 咱这啥都不多,就是山多,木头多。当时公社给钱,又有老连(原厂长)带头干,这厂子就干起来了。老连当时是厂长党委书记兼财务兼工人,大家都服他,连日本人都给咱投钱投技术了。
后来着了火(据说是下班后炉子没灭,工厂职工用水一泼,起了火),人就都没了。加上找责任公社就换了领导,新领导一来就抓农业抓教育也没管这事,这不厂房一直扔着,我就在附近住,一个月给五六十块钱,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找到了现在退休在家的原乡人大主席刘虎彪。
他所叙述的和大爷所说基本相同。只是他说当时建厂的资金**主要为92年和隆建满族自治乡的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还有后来,由于当时我们就这一个厂子,加上老连性格倔,和谁都所没什么来往,企业当时有很大的税务负担。
调查结果:
1、 建厂原因
1) 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原料供应好,且只须花一些砍伐和运输费用。
2) **申请到了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资金充足。
3) 厂房原为和隆小学,后小学搬迁。厂房地不需要再投资,只需简单改造。
2、兴厂原因
1) 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2) 有国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亡厂原因
1) 企业有较大的税务负担。
2) 工厂失火。厂长挟款逃走。
3) 上任新领导倾向农业和教育业,对工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 企业权利集中,责任不明确。甚至连厂长拿了多少钱都不得而知。
(三)鹿场
工厂概况:很早就有该厂,也是我们现存的唯一企业。该厂的兴起主要**于我乡的养鹿资源(辽宁省有全国26%的鹿,其中的6%**于我们西丰县-----原名逃鹿郡,而当时西丰的大部分鹿都集中在和隆)。
该厂原有数百职工,现多已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