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暑假报社实习的社会实践报告

编辑:阿文时间:2020-06-13 13:55:07
关于暑假报社实习的社会实践报告,千辛万苦进报社,开着粉色的电瓶车出门找工作,奇怪的是正值周五,对面的门是税务局,后有靠山的意思,进去之前被保安拦住了,我们没有招聘实习生,时光飞逝如箭。

千辛万苦进报社

放学第三天,为了不再帮姐姐“奶孩子”,开着粉色的电瓶车出门找工作。在市区一看,有一家台州报业集团。奇怪的是正值周五,大门却紧闭(最显眼的南门),好找一番才东边还有个门。

后来听老师说,因为东门,对面的门是税务局,后面是一座山。上头觉得有“招财进宝,后有靠山”的意思,于是将大门搬到了东边。干**的果然不一样,讲究真不少。

我找到门,进去之前被保安拦住了。交代了用意后,保安直接告诉我,我们没有招聘实习生,但都是熟人介绍的。还有这操作?

差点直接打道回府。不管是好是坏,保安叔叔都开始给领导打**,免提的声音让我大吃一惊。

既然来了,进都进不去,那多没面子。我给了我身份证,去电梯时也不知道去**。 我按了四楼,直接去了410。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整层楼的门都开着。

一位穿着白衬衫和花裙子的妇女,大约30岁,坐在办公室的办公桌旁玩手机。看着我进来,对我微笑,玩一场。说明来历后,问了点基本情况,一切看起来很顺利。

但接下来的话,直接将我打入冷宫,“有介绍信吗”。突然我想起学校好像发了一封介绍信。唉,这跟社会有关。

回家,把介绍信给她。嫌介绍信太短,(所以希望以后学校介绍信做的,看起来高大尚点)之后问我需要实习多久,太短不收。。。脑子一抽筋,2个月,哎暑假又交代了。

最后,我简单地给她看了一些作品,告诉她我需要和领导讨论,等周一的消息。。。

周一0点手机受到信息,xx早上8点半,请来晚报报道。还真准时,说周一就周一,于是我就进台州晚报了。

跟对老师很重要

在报告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之后,高波先生(指导员)带领我为晚报举行了一个编辑前会议。编前会顾名思义,采编前的会议,记者上报今天采编的选题。会后高老师领着我去另一个记者处,让他带我一天。

“我不带实习生,给他看看报纸得了”这是那记者和高老师说的句话。谈话结束时,我找到一份报纸,留下了一句话。下午2点我去了台州服务中心。我当然不会傻得去看报纸,在高老师那边询问到,可以帮他找下题材。

正是这种做法帮助我摆脱了以后每天看报纸的习惯。

下午2点找时间,终于到了地方,过了一会儿记者开车过来。经过一个下午的了解,这是一份关于宣传**效率的报告。面试过程很无聊。调查发现,这与学校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与记者交流。

回家后写了篇消息,次日交给了高老师,高老师遗憾的告诉我,昨天那记者写的报道没有上报。

上班,找到主题,找出后再看昨天的报纸。我发现关于昨天的话题有三篇报道,我知道这可能会让我有所不同。在前期编辑会上,高先生开始为本报选择一个话题,其中一个还提到这是我正在寻找的话题。

会后,林副总编辑让我下来和我谈谈。我知道这最初引起了领导们的注意。

高老师让我收集并写下我给他的主题。据报道,7月5日是日军离开台州的日子。让我去市**大楼拜访相关学者。当时我就懵逼了才第二天。。。结果当然失败

采访结束后,我突然发现所提供的信息太宽泛了。我想了解一下附近的抗战老兵。他们差点就死了。后来高老师告诉我,他5年前做的篇报道就是关于抗战老兵的,当时情况和我差不多,也是独自被老师喊去采写的,写了一个版。那时候老兵还健在,采了好几个老兵,期间困难不断,他用非常恶心来形容那次采写。

最后他还发了一份采写那份报道时的心得给我,后来的日子,每天件事情就是帮助老师找题材,渐渐的摆脱了看报纸的日常,不过报纸还是要天天看的。

如果我一开始跟的是那个记者,我相信在我写这篇报告前,我还在和有些实习生一样,还在看报纸,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

单独完成一篇报道

领导认识你之后,很多事情都会比较容易处理。一周后,陈副总突然来到新闻部,说今天**部没有地方。让我来帮忙。

到了**部门,徐姐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去附近看看有没有送凉茶的地方,收集报告。经过几次面试,我知道实习生最怕的是没有自信,很多事情不能耽搁,于是我马上写了一份面试提纲。已经下午3点,转了大半个椒江市区,只发现一个凉茶点,而且该凉茶点只有几个罐头孤零零的躺在地上。

我知道这份报告又会是黄色的。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你应该先回来。

我心想这次采写如果成功,那大不一样这是个机会,因为是领导让我去帮忙的肯定知道稿子是我写的。于是先在附近打听,一看凉茶点旁边有2个环卫工人。我知道问到才知道。 凉茶的**时间早于上午10点

难道真的问不出来了?不!经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凉茶点就是旁边大悲寺**的,去问问没准能问出点什么。

到了大悲寺,一群大爷大妈在扫地,说明来意后,大爷大妈就不吭声了。嘿,他们拒绝采访。他们说他们做了好事,不用去看报纸。濒临奔溃边缘,我突然想到,直接找负责人啊,旁边人这么多,还在工作能问出来才怪。

最后,他带我去了一个房间。虽然他不是负责人,但他也给我送来了凉茶。大妈还是不告诉我,但是既然进来了那就有戏,开好录音,开始瞎聊。我也不提采访的事情,就说大妈你们这凉茶看起来挺好喝的,这么快就没了。

见我夸他们,大妈也慢慢的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采访任务。

回到单位,陈副院长在办公室。我向他解释了情况。他对徐姐说这样报道做出来可能没有什么亮点,本来是想让你们找找椒黄路三区的凉茶点,现在时间不到凉茶点也没有办,要不找找其他可以写的?听到这个,我想又是黄色了?

不管了先写这再说,稿子一写就是2小时。拿给徐姐改过后,把有人拿凉茶去泡脚作为了一个新闻点交了上去,第二天上报了。陈副总编前会上说了下这事情,还是比较兴奋的。

在报社工作比较容易混在一起。有一次我坐在前面看报纸。突然,王晓峰先生让我和他采访三个人,写创业故事。我当即答应下来,到三门峡去采访制作葛根的人,回来后立即写下手稿,晚上9点交给老师。从这以后每周一报纸的新经济版块都是我写的,20xx多字,已经写了3期了,虽然每次都要熬夜,但非常值得。

最惨的一次就是早上去玉环采访人物,中午去路桥暗访已经3年都没有装好设施的小区,下午会椒江观察路边行人不文明现象,从哪之后我觉的在办公室看看报纸也挺好。

报社实习感受

做记者有时候比生孩子还要痛苦,因为生孩子能生出东西,但做记者有时候肚子里没货,文章写不出来,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新记者,当然实习生是偶尔有压力的。

报社上班看似很自由,早上9点来11点半,下午2点来4点走。但记者从不在单位工作,有时一次采访就是一天,晚上还要交稿子,明天就要看报纸了。就是那个说不带实习生的记者,听说他曾经是晚报写稿最积极的,无论多困难的稿子都会去完成,有时候半夜有消息也立马起来,每月考勤都是排在前几个,和现在完全两样。

自从结婚后,工作压力变大,在家没地方发泄,人一压这就天天抱怨,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一段时间,我跟随**采访人们,回来写作。我写了20多个字,晚上交了手稿。一回家我姐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叫个不停,还不时烦我拿东西,我写稿又特别慢。

一旦我写了一篇人物访谈,我就会熬夜,最迟写到凌晨2点。真是一场**。

晚报工作通常更有趣。 老师的领导对实习生有好处。林副总编辑甚至要求所有领导和老师每天下午2:30分享当记者的经历。一老师开玩笑的和我说,你们实习生中是不是有领导的私生子什么的,怎么对你们这次的实习生这么好,还讲课以前都没有。

通过讲课我才明白,这些记者很多都是从实习生开始,都是从打扫卫生端茶送水开始的,一周讲课感悟颇深,这就不一一写出。

在报社实习期间,我最初感觉到记者的样子。记者是一个能与高层领导交谈、能与老百姓谈笑风生的专业人士。在此期间,我采访了俞敏洪,各种创业人才,以及街上的人。

总的说记者这个职业很辛苦,但很有意义,虽然我真正想去的是特稿部,专门去暗访揭发一些无良企业和反映社会问题的部门,如果以后有幸成为记者,我一定要求去这样的部门工作。

关于暑假报社实习的社会实践报告(二)

时光飞逝如箭,时光飞逝如梭,一挥手指,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里似乎只是一个偶然的瞬间。

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平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习。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习成了我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先生又带了一个实习生——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很自然,我们成了伙伴。像其他实习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习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习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接下来的几天的实践中,熊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黄州物业管理调查的话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习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习的那几天,正是黄冈天气炎热的时期,每天气温都在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布东坡、东门和八台

1、 大地、安居等七八个社区,几乎逛遍了黄州市的大街小巷。

因为之前实际采访经验并不是很多,加上进入各个小区采访我们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为难的是好多时候采访对象根本就不跟我们记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们俩一度都失去了采访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变如今物业管理混乱局面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小区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给了我们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

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习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