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社会实践的时间是七天,共有六名成员。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开展了四大活动,我将向大家作一个简短的报告。
一、“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我主持的专题叫“美丽**,精彩北京”,做这个活动我的初衷是想借**展示给没到过北京的山村孩子们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些**都是我去下乡之前亲自到北京各大景点拍摄的(包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新华门、**电视塔、中华世纪坛、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我的题目是班会的第一部分。当我给孩子们一张张地做讲解的时候,孩子们那种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勤奋、刻苦、努力、上进是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从他们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里,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们一起的几个小时里,我过得快乐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代表给我们佩带红领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激动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带红领巾的时候差;当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唱着《好一朵茉莉花》时,我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一种冲动。我的眼睛开始模糊。我想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被他们的天真、活泼和朴素感动了。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到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我感觉到我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这次活动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当地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其实我们的活动时间变了,没有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计划是到达的第二天开展这个主题班会的,但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是晚上六点了,食宿问题还没有安排妥当,所以第二天开展活动的条件根本不具备,我们就马上开会,一致通过决定第三天再做。
实践证明,我们的调整是正确的,经过充分的准备,主题班会顺利举行。这也告诉我们,今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规划。
2、 拜访农民,寻找技术领袖。
为了尽快了解旧堡村,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的地点就在村委会,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却很充实。
村干部介绍说:“旧堡村共一万三千亩耕地,二十六眼机井,平均
3、 四亩地有一口井,不缺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其他蔬菜,如豆类、西红柿等。养殖业也不算发达,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主要品种比较单一,就猪、牛、鸡等传统品种,特种养殖还没有。
”我是农大东区学机械的学生,这次下乡的目的有一个就是调查一下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但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干部很干脆的回答:“我们村根本不存在农业机械化,一切农活全部由农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机械化。
”当时我真的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机械代替人来做这些重复性很强有很繁重的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都机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了?”我想农民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我们的任务是来调查的,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就没有在往下追问。
于是我就转换话题,说:“在现在的这种耕作过程中,有没有哪种是农民认为比较繁重的,希望由机械代替的?”村干部想了想说: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玉米杆被收割后,剩余的部分,一部分在地里,一部分在地上,农民处理起来比较费劲,现在全凭农民用锄头一棵一棵的往出挖,又费时又费力。希望能有一种机器代劳。”
XX年大学生寒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二)
三一文库(实习报告
20xx年寒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叮咚,叮咚……”老牛脖子里的钟声,日复一日地在那遥远的山村里响着,好像是期待着,期待着有一个人能够听懂它沧桑岁月里的诉说。也许,这样的故事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传说--
旱烟袋里冒起的缕缕青烟,在那山谷里结成了烟雾,把整个山村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宁静,清幽,飘渺,脱俗。老农额头上流淌的汗水正在浇灌坚硬的红土,他渴望秋后有个好收成。在山路上佝偻着的身躯,迈着蹒跚的脚步,找寻着明天的生计。
在扁担两端的水桶里,流淌着清澈的山泉,灌溉着山村里的贫困和欲望。
这样的故事里,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主人公,却有一个让大家无法忘怀的主题:贫穷压弯了山村的脊梁,山村却用弯下的脊梁担起了岁月。没有人为他们写历史,但他们的故事却在时光里流传,牛郎织女,李娃传,沉香救母,姜太公封神等被繁华抛弃的传说,却在那没有文化的人群里口耳相传。
在这种赤裸裸的贫困背后,有一种赤裸裸的真诚。在那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地方,一直都被繁华以往的角落,却有着人性里所有的真善美,知足,感恩,互助,乐观,吃苦耐劳……
一、寒假“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综述
今年寒假,我来到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德来村委会,深入农村,开展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从一月十三号开始,持续到二月十号,历时将近一个月。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入农户,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了农民的多种劳动,参与了山村修公路的施工,农民杀年猪庆丰收,为死者立碑纪念,过年给祖先拜年,到山林砍柴等劳动。
此外,还走访了一些当地留守儿童。我从多方面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锻炼了自己的勤劳素质,坚定了从边疆来教书的信念。
二、实践过程概要
(1) 这条路什么时候到我家
在我进行社会实践的地方,有一个叫半坡村的村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里原来修通的公路大概十公里左右,村子前青竹含脆,村后苍松迎客,可谓是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但是,自从光绪年间开始有人烟以来,那个山村里从来没有开进过一辆汽车,或许连摩托进村都可能是奢望。
在那里的人,祖祖辈辈靠着人背马驮搬运东西已经经历了上百年。到现在,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要在农村实现电通,水通,路通的三通政策,那里的村民才开始想,是不是村里也该修条公路呢?于是在零七年过年的时候,几个老百姓一商量,说要自力更生,自己给自己修条公路。
于是那一年的春天,村里的所有人,上到八十老妪,下到六岁童子,还有些拖儿带女,修起了公路。大概修了半个月,施工遇到难题了,因为修路得占别人土地,而那些土地却是别村人的。他们没有钱买地,也没有**批准修路。因此,他们修路的好心愿搁浅了,他们村附近只有一小段像修路一样。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设施,全靠人力,所以公路冶金只是由点像公路。尽管困难重重,村民们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修路的愿望。所以这几年,每年过年前后,他们都会聚在一起修路,每年建一段地,买一块地,休息一块地。
虽然那样的弄了好几年,但是所修开的还不占总路程的三分之一,由于没有技术设备,宽度,坡度等都有着很大的问题。
今年1月,村里的一个小老板在外面赚钱,牵挂着所有村民,商量着修路的事。他出资四十万,并租来挖掘机,说要修开那条路,顿时,村子里的村民乐开了花。就这样,在一月份就把基本路线挖了个大概。
在他们修路的过程中,我也参与了他们的修路。在施工的过程中,总会有别村的人前来阻拦,甚至有时一块土地就要收几回钱,这让半坡村的村民很无奈,因为他们并无**文件,也无权征用别人土地。更有甚者,一些有亲戚在**部门工作的人,靠亲戚在官家里的威信,**他们。
在这种种阻力之下,使得那条路通是通了,却也只是在原有人背马驮的路线上加宽铺平而已,对于行车还是极度困难,除了前后加力的轿车,就没有别的车可以行驶。村里人无奈,只得去找相关的**部门,但是当地的村委会出面调停,却也忌惮着更大的官威,很多时候出面调停也是不了了之,最后也只是半坡村的人妥协。到二月十号为止,那条挖掘机挖开的土路上,除了挖掘机,只行驶过一辆轿车和一辆摩托车,当地**的车从来没有上去过。
我离开村子时,村民们还在努力工作。他们从未放弃修建一条令自己满意的道路。